作者简介
陈霖锋,中国海洋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贵州遵义服务队成员,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服务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中学。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生活的脚步。看到无数奔赴前线、驰援武汉、舍小家为大家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我被深深地感动着、震撼着,深刻体会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的伟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党员,我也渴望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出一份力。当我有幸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时,我欢欣鼓舞;当我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中学支教一年后,更是幸福感倍增,因为我曾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挥洒青春。
一年的时间不长,但足以终生难忘,能成为这脱贫攻坚洪潮中的一朵“后浪”,是我青春中最美丽的篇章。
01 怀揣梦想,志愿西行
2020年8月13日,我怀揣梦想满怀期待地踏上西行的航班,拥有50多年党龄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将我送到了机场,一再嘱咐我不要惦记家里,祖国才是我们最大的家,带着家人的嘱托,我开始了人生新的征程。我服务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乌江中学,一个离我的家乡足足有2012公里的地方。从小学到大学,我的学习轨迹都离不开青岛,而这一年的支教对于我而言是“痛并快乐着”。“痛”的最直观感受不是身处偏远西南山区交通的不便、气候的炎热,是餐餐以辣为主的饮食使我口疮不断、肠胃不适;而在西部乡村支教服务的那份被需要、被尊重、被关心的“快乐”,则令我天天甘之若饴。
2020年8月15日,这是我来到服务地的第三天,也是我尝到的第一份甜。初来之时即感受到这里青山绿水、风景秀丽,有碧绿千倾依山而建的梯田,有金光灿灿漫山遍野的油菜花,还有一座座贯穿乌江的大小桥梁。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过往的村民满脸笑容喊着我“海大老师”这个我们统一的名字,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一份自豪油然而生。这天傍晚,肖力副校长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品着乌江的美食、感受着来自校领导的热情和期许,我一下子爱上了我的第二故乡——乌江。
02 献身教育,传递温情
秋季学期开始了,我担任了七年级一个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和八年级两个班级的物理教学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是自豪的,更是忐忑的。不知不觉间,准备了足足一周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半节课就上完了。看着孩子们似懂非懂的表情,我只好又把内容简单地复述了一遍。第一节课就这样结束了,本以为内容又简练又完整有准确,肯定是完美的一节课,可是……课间,在和学生们的交流中,纯真的他们一个劲儿说我讲得好、说喜欢我这个小老师,只有一个小姑娘嗫嚅着说:“老师您的语速有些快,我没有做下笔记……”我的脸红了,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是:语速太快,而且板书过于简单了。原来,做一个好学生和做一名好老师是那样的不同,虽然知识我都明白,但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还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因此,一条做一名合格老师的探索之路开启了。首先,我重新对每一节课的结构进行了安排。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内容需合理且充实,前10分钟复习旧知、中20分钟学习新课、最后的10分钟检验本节课所学。同时,我定期给孩子们进行测试,检验他们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掌握不佳的内容,进行专项的练习。对于学困生我及时查漏补缺,他们的点滴进步我都不吝表扬与鼓励。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我的常抓不懈与孩子们的努力下,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比期中考试上涨了足足10分之多,这份开心比我自己考了高分更甚百倍。
在课余时间,我